我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北京刚刚经受了7.21大雨的洗礼,城市的极限,政府的短板,人性的两面,统统展示在我们眼前。
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中国:有些孩子因为玩ipad、iphone得了近视,有些孩子一天吃不上一个鸡蛋;有些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没人告诉他们这个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有些大学生没毕业就当公务员,他们的履历足以秒杀科大少年班;我们的城市一天天繁华,甚至有信心告诉全世界“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但城市里的楼越高,你就越发被它们的阴影笼罩,无一幸免,无处可逃;我们实现了“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九洋捉鳖”的科技宏愿,可市场占有率最高的指甲刀不是中国的品牌。
一个巨变的中国,像突如其来的洪流,浩浩荡荡,势不可挡,它裹挟着我们每一个人,不由分说,奔腾向前;与此同时,社会加速裂变,像洪流中的漩涡,不管你是不是摸准了石头,它都会把你荡开,于是,一群人在此岸,一群人在彼岸,还有一群人在河道中间打转转,唯一能确定的是,人群与人群的距离越来越远。
暴雨中的北京,有望京地区的居民自发组成“双闪车队”,义务去首都机场接应滞留的乘客,也有出租车司机坐地起价,借灾难发财,平时100元的车费涨到600元,非钱勿扰。这一场大雨,像是冲刷掉了城市和人们平日里涂脂抹粉精心打扮的面具,让这座城市、座城市里的人露出本来面目,或狰狞,或友善。在随后几天的报道中,各种声音嘈嘈切切,并没有我们想象的众口一词。比如:有人认为,应该允许暴雨中拉客的出租车涨价,这样可以大大刺激出租车的上路积极性,路上的出租车多了,就会有更多的人不必等在雨里望眼欲穿,及早打上车回家,需求上涨,价格上扬,这是经济铁律;马上有人反驳:面对站在路边抱着孩子的母亲,难道只有钱可以撬动人们的心?如此挣来的钱,花着不心虚吗?同一个世界,不同的梦想,一个谈经济,一个谈道德,一个讲效率,一个讲公平,都能说出自己的道理。
抛开这条新闻不说,类似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一点都不少见。
比暴雨更为国人熟悉的是长假经济。春节长假,机票、酒店费用全面涨价,个别地区如海南还惹得政府出面制定最高限价,但价格仍比淡季翻了几番。抱怨的人多,但这一点儿都不影响度假胜地们依然人满为患,且年年如此。与此相对应,春节期间的火车票坚持不涨价,虽然年年都有意见领袖呼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每年都有针锋相对的争论,每年的春节都有三分之一的中国人挤在火车里跳着脚骂娘。
类似的现象我们还能找出很多,但都反映出当下的中国,价值多元,立场各异。
中国的市场经济才搞了三十多年,却受到了西方三百年来积累的经济、社会发展理论的影响,甚至在学界,林毅夫先生和杨小凯先生关于“后发优势还是后发劣势”也产生了“世纪之辩”。从前我们相信的,现在还相信吗?昨天我们认为正确的,今天还认同吗?经济的高速增长带来的是物质的迅速富足,和精神的频繁躁动。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未来中国#成立了。她能聚集起那么多位公益讲师、理事,不是因为它有一个经常被打趣称为“明教”的Logo,是因为关心中国未来的主题。没人能说得清,中国的未来会变成什么样,但每一个人都相信,中国的未来在现在的青年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