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根同源共传承 同校同心创未来——未来中国领军人物回母校【现场实录】
主持人:尊敬的姫庆生老校长,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们学院校友大讲堂有幸邀请到了中国人民大学非营利组织研究所所校长康晓光教授,未来中国创始人总干事,辽宁省实验中学校委会王红女士,借此机会我仅代表省实验中学的全体师生对两位校友的莅临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对两位校友浓郁的母校关怀和对学弟学妹的关怀表示由衷的谢意。
省实验中学至今已经走过了几十年时光,这是学校的财富,这是中国的财富,这也是世界的财富,今天莅临现场的两位校友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更是学子的榜样,希望同学们在分享校友的成长历程和对人生事业的感悟的同时,坚定信心,用汗水和智慧书写人生的理想,像两位校友一样成为大写的人。
借此机会汇报理念,我们明心知往,力行求至,这是我们的校友康晓光提议采用的。
我想更多的时间要留给两位校友,那么最后,再一次感谢两位校友即将开始的精彩讲述,也真挚地欢迎两位校友常回母校走一走看一看,实验人永远欢迎你们。
王红:尊敬的姫校长,刘校长,各位老师和同学们,大家好。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二十七年前,生命是一个轮回,曾经为了理想,我们走得很远很远,今天又回到了出发地。18岁时觉得世界上最美的东西是在天边,走过了千山万水才明白,心中最美的是家乡的明月,此时此刻,站在这里,百感交集。远得仿佛恍如隔世,近得好象一切就在昨天。
我和康晓光学长一起回到阔别27年,30年的母校。在这里启动未来中国领军人物回母校的这个项目,是在向母校奉献一份生命的礼物,是一种责任,是一种骄傲,更是一种幸福。朴素的作风,高洁的品格,文学的濡养,悲悯的情怀,这是实验中学给我们的文化DNA,实验中学,对校友来说,已不仅仅是一个学校的名字,而是“从来都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的生命烙印。实验中学奠定了我们人生起步的轨迹。无论在哪里,无论做什么,它让我们的生命充满着智慧和能量,闪耀着激情与理想,这光芒,温暖着我们自己,也点亮着这个世界。
离开母校的近30年,我做过公务员,在欧洲的驻外记者,北大国际MBA的公关主任,之后又做过媒体高管,和欧美海归精英组织的秘书长,但是种种的经历最终都好象是为了我回到这样一个生命原点,未来中国。它让我从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大路,转向了君子散财,执之有道的窄门。当2010年7月6日,我创始的未来中国在上海世博会揭幕的时候,是一种“此生只为这一天”的感觉。
未来中国是一个智力公益组织,是对传统公益的一种创新。它的主旨是传递思想,分享生命。国内外各界社会贤达用自身的生命实践与思想精华,传播前沿的视野与理想,以真实的生命体验与开放思想,为青年人带来务实的引领与启迪,实现精神与价值的传承,助力青年成长。未来中国相信,智慧与经验是比金钱更宝贵的财富,慈善与公益也绝不仅仅是造桥修路,捐钱捐物,未来中国相信,有识之士们能明白,青年人的价值观对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未来有多么重要!
未来中国从创立之初,就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与欢迎,目前我们已经有150多位国用、两岸三地的杰出商界领袖的政府官员,文化名士做公益导师,去年的9月10日,未来中国的第一个项目“领军人物大讲堂”在人民大学开坛。由十六届中央委员,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先生,国际展览局主席,原驻法大使吴建民先生等公益导师开坛。去年一年,未来中国在全国12个城市的19所高校举办了20场公益讲座,面对面的沟通就有上万名大学生,网上关注度几百万人次,未来中国的杂志《明》,上线不到三个月,下载量已超过50000人次,未来中国的图书《生命的方向》汇集了29位领军人物为青年人的真情写作……它有汉字和盲文两种版本,它不仅将各位大德的生命光芒照耀给全国的青年读者,更照顾到盲人这个特殊的群体。
在未来中国一周年之际,新学年伊始,我们带着一个全新的项目“领军人物回母校”在这里启动,我想这是一个特别的回归,更是一个美好的开始。母校是一个人文化的起源和精神的故里。母校是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每一个校友就是一枚多姿多彩的树叶。但是无论绿叶多繁茂,多浓郁,总有一天是要落地、化泥、变成加进土壤深处的根须,将自身积攒的养分还原,反哺,供给更多绿叶的生长。这是大自然的规律和法则,也是“未来中国.领军人物回母校”的缘起。老校友们能够将一路走来对生命的认知和感悟,带回自己的母校,与学弟学妹们一同分享,“饮水思源”,这就是一片树叶对根的责任。
今天为“领军人物回母校”开坛的是我在上学时就非常敬仰的81届校友、未来中国导师理事、导师,中国人民大学非营利组织的研究所所长康晓光教授,在实验中学毕业之后,他考入了大连理工大学应用数学系,199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5年进入中国人民大学,现任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并于2007年起兼任中国人民大学非营利组织研究所所长。目前还担任中国科学院和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兼职教授。
世界灵性大师克里希那穆提曾说:什么是生活的意义?我们为何生存,为何奋斗?如果我们受教育仅是为了出名,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变得更能支配他人,那么,我们的生活将是肤浅而空洞的,如果我们受教育只是为了成为科学家,成为死守书本的学者,或成为沉迷于某种知识的专家,那么,我们将助长世界上的毁灭与不幸。
今天我和康晓光学长重返母校,我想年龄的大小,职位的高低,财富的多少,已经完全不重要了,我们把一切都回归到本原,在老师的面前,在追寻生命真谛,追寻美好的理想路上,我们每个人的身份只是两个字——学生,我们怀着真诚而谦卑的心,将我们的点滴收获和感悟汇报给母校,分享给大家,尽一份我们“成长的责任”。
下面就有请康晓光校长。
康晓光:感谢我的母校,感谢姫校长,感谢刘校长,感谢未来中国,感谢王红给了我这么好的机会,跟同学们分享成长与责任的感悟。
王红给我出的题目是成长的责任。那么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作文命题,我今年43岁了,非常巧,30年前毕业,今年是2011年,所以30年后已经将近知天命的年龄再回到这里的话,与风华正茂的学弟学妹们对话,我自己既惶恐又欣慰,刚才王红说你们是春天的树叶,那么我们已经是秋天的树叶了,我要履行这个责任。
那么在谈学生的成长和责任之前,我想谈一下学校的责任。就是学校对社会承担一种什么样的责任。
30年前离开这里的时候,我还是一个18岁的青少年,那么30年后再回到这里,我们已经是一个中年人了。同学们不要被假象蒙蔽,我是染的头发,否则都是白的。
那么回到母校,总是感觉到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有老师和校长,但是绝大多数老师已经不认识了,见到这么多年轻的学弟学妹,我自己的同学都已经天各一方了,我们同班的同学有的已经去世了。教学楼越来越漂亮,操场越来越整洁。
一切都在变,对于我们重返母校的人来说,不变的就是这份亲切,这份骄傲,这份对母校的感激还有眷恋,这些是不变的。
那么学校也跟军营一样,我们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花草树木也要经历轮回,对于学校来说是什么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呢,永远屹立呢,什么学校具有超越时间的感情。那么衡量一所学校的生命力,只能看它的影响力的性质。
我们要衡量一所学校的地位,只能看它的影响力的性质,强度,范围和持有性。学校影响力的方方面面取决于它对自己的学校,对自己所在的社会,乃至对于人类社会的贡献。学校的贡献主要通过它的学生的贡献体现出来,或者说学生们的贡献铸造了学校的影响力。
那么反过来说说到学生的时候,一个人要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家、国、天下的话,首先要有理想,要有责任感,要有能力,还有有机会。那么理想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东西,没有理想的话,责任感就没有方向,所以理想赋予责任感于灵魂和方向。同时责任感是实现理想的一种内在的动力,而能力和机会是实现理想的保障。
学校的责任就是帮助学生树立理想,培育责任感,造就追求理想,承担责任的能力。因此我觉得学校的责任就是要造就一批优秀的学生,有理想,有责任感和有能力的学生,那么他们能够把握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履行自己的责任。
我们之所以对自己的母校总是感到一种亲切感到一种骄傲,而且深深地这种眷恋,就是因为它给了我们理想,给了我们一种责任感,也给了我们追求理想和履行责任的这样一种能力。
那么谈到理想呢,每个人有不同的理想,每个人的人生不同的阶段理想也会变化,所以怎么样谈理想,当我接到这样的一个命题作文的时候,我自己也不断地反问。所以我想谈一下就是作为所有的人,作为所有的理想,他共有的一种东西到底是什么?什么使得理想令人向往,什么使得理想成为一种激励我们前行的东西。
刚才在来之前和几个记者讨论问题的时候,他们提出问题,说你们是60年代的人,现在的学生是90年代,60年代的人和90年代的人有没有代沟,肯定有代沟,但是我们毕竟都是人,都是中国人,既然是中国人的话,既然都是人,肯定有一些不变的东西,有一些共同的东西,那么不变的东西,共同的东西是什么?就回到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话,我们应该拥有的东西是什么。
因此我觉得使得所有的理想或者从更根本的地方上来说,每个人之所以为人的地方,就是仁者爱人的仁,就是这个概念。
孔子作为中国文化的奠基者,他继承了尧舜禹汤的思想及其理念,因此人这种宗教就是孔子开创的,对于孔子来说,这个“仁”字就是立人之本,为人之本,我理解他也是一切中国人理想的核心的要素。当谈到人的时候,它包含了两层含义,第一层的含义就是仁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人的本性,使得人和禽兽区别开的就是这个。第二层含义它是最高的价值。孟子有一段非常著名的话,“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他举了一个例子,当我们冷不丁地看到人掉在水里的时候,会有一种感觉,不是为了得到什么什么,完全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来源于人性本身的一些东西,他通过这个来论证,就是这种侧隐之心,不忍人之心,是人心中与生俱来的东西,所以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无侧人之心非人也。
他认为人性中有人这样的潜在的本能,因此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怎么样把这种潜在的本能充分地成长,充分地发扬光大。人不仅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特质,也是天道的本质的属性。
为什么这么说,天地最高的德行,天地所体现出最高的道德的属性就是哺育万物,而且当天地生养哺育万物的时候是无声无息的,不做宣传也不做广告,因此,孔子这样的古圣先贤,认为天地所体现出来的最大的最高的德行就是生养,对于一般人来说,生和养是一种最大的恩情,是别人能够给予你的最高的爱。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认为天道的最根本的体现就是非常高尚的一种爱,所以孔子也说忍者爱人,就是这样一个东西。
因此就是说我们中国人常讲天人合一,使天和人合一的东西就是人,一方面是它是人性中固有的人之为人的东西,另一方面宇宙天地之间最高贵的德行,因此人把仁义这种东西充分发扬的时候,那也就是说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在这个意义上,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他不仅仅是人性中的一种本源的东西,他也是这个天地间的一种天道的体现。因此我们对于中国人来说,把这个人确立为为人之本,把人理解为所有的理想,所有美好的东西中那种最核心的共性的东西,你要说60年代和90年代有没有代沟,两千年前的中国人和今天的中国人有没有代沟,肯定有,但是都有不变的东西,就是不变的立人之本。
那么怎么样把这个人这样的一种东西贯彻落实到我们生命的成长和社会的实践当中?中国传统的思路就是两个,第一个承担责任,第二个推己及人敌人,中国的文化是责任的导向,他和西方的文化不同,西方讲别人尊重我的权利,社会保障我的权利,中国人更多是讲责任,讲的是你对自己的责任,你对亲人的责任,你对社会的责任,你对国家的责任,你对人类和宇宙的责任。
我们举例,我们经常讲父慈子孝,父母要对子女慈的时候,这时候讲父母对子女的责任,子孝是子女对父亲的责任,中国的文化是自己对社会承担责任,要给别人带来幸福,但是不是说只讲责任不讲前来呢,每个人都履行了责任的话,所有人的权利就得到了保障,这一点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本质的区别就是一个责任导向的文化体系。
第二点就是推己及人,仁爱和博爱有什么区别呢?博爱,你是每个人是等距离的,对所有人都要同等地去爱他们,仁爱是强调爱有大小,亲疏有别。仁爱强调他是从人类最原始的情感,父母对儿女的爱,儿女对父母的爱出发,强调爱源,同时他要求,你爱自己的父母要比爱别人的父母这个责任要更大。你自己尽了对父母的孝心之后,才尽对别人父母的孝心。所以他讲爱是有亲疏远近的差别。这是不是说中国的文化鼓励一种自私自利,只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人霜。不是,他要求就是推己及人,也就是说你爱自己的父母的话,你也要爱别人的父母,所以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个时候我们就达到了四海之内皆兄弟这样的境界,所以儒家讲的仁爱,我认为他比西方文化讲的博爱更自然,更真实,而且他也包含了博爱的功能。
用儒家自己的话说,推己及人,这样一些重要的道德律,对于我们如何理解自己的责任,甚至如何履行这个责任都是有原则性的指导意义。
那么等到孟子把他讲的就是更重要了,也就是说非常著名的一句话,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亲亲就是说你孝敬自己的亲人,父母,通过这个达到去爱一些普通的人,亲亲而仁民,当你爱这些同类的时候,那么继续推广你的责任感,责任的范围的时候,那么你就达到了爱物,天地间的万物这样的一个情况。
所以对于儒家的君子来说,亲亲,仁民和爱物都是内在的需求,是人不断成长的非常重要的条件。
那么现在我们说成长之路,怎么去成长,我们为什么讲人?为什么讲行人之方,这个中国人所理解的人生的成长之路联系在一起的。那么大学就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段话同学们耳熟能详,我就没有必要再来展开了。
大学确立的我们刚才说,大学开篇明意的,我们讲人生的规划,成长的模型吗,大学讲的就是对于最成功的中国人来说,你一生的最成功的模式一步一步怎么走过来的,这段话确立了中国人生的三纲领和八条目,君子的人生“三纲领”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而达到“三纲领”的途径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此谓之“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修身”,而“修身”不是最终的目的,“修身”也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儒家“内圣外王”的人生理想和发展路线。荀子曰:“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庄子对这个概括非常准确,他认为人生只有经历了这样一个自身的修炼和成熟之后,你才能造福于这个社会。这个就是一个成长之路,我认为这是一个中国人特别重要的成长之路,无论作为一个政治家,还是作为一个企业家、学者、演员、媒体记者,运动员等等,理想可以千差万别,但是本质是一样的,就是说要经常内在的成熟的一个过程,然后再不断地让自己成长,通过自己的成长造福于越来越多的人,把自己对社会的贡献,在时间上范围越来越大,这个都是一样的,没有区别,因为你职业的选择,你理想的具体内容没有关系,所以为什么我们讲成长之路,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选择,怎么讲?我想讲的这样一个东西。
非常荣幸,在60年校庆的时候,学校号召校友和老师还有在校的同学们一块,然后提议,对讨论我们的校训,我的建议就是被采纳,就是非常非常地荣幸,在这里我想讲一下我对八个字“明心知往,力行求至”的理解。
这八个字来自程颐的一句话,他是非常知名的思想家,他是一个重要的开创者,尽管后面有朱熹和王阳明这样的更上一层楼的人,这是一个奠定思想文学的人物,他是一个天才,他在18岁的时候写了一篇著名的文章,《颜子所好何学论》,主要论证了他对中国的君子怎么样成长,怎么样做事的理解,这里面有一段话。
他说君子之学,必先形诸心,知所往,然后,力行以求至,所谓自明而诚。我们挑出八个字就是我们的校训。也就是说知道自己奋斗的方向和追求的目标,这个就是明心知往的含义,仅有知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行,因为只有行才能使人达到目标,达到同道的作用,这就是力行求至。我们讲力行求至的话,所行何事,所行何方,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力行求至达到一种境界。
当初我们讨论和提出这样八个字的时候,就是想把大学的精神,大学的期待和诉求比较准确良好地表达出来。
道是什么道,就是说孔子之道,仁义之道。
那么明心力行是伴随人成长的过程,就是心胸不断成熟开阔的过程,是人生的境界不断提升的过程,也是能力不断完善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相应我们的责任不断扩大,所以我觉得王红出的题目非常好,成长的责任,成长不仅仅是其他的东西在成长,更重要的是责任也在成长,履行责任的能力也在成长,你对责任赋予的责任和境界也在不断地升华。
当我们说到责任的时候,我们就回到所有理想的内涵是仁爱,怎么承担和履行这个仁爱呢?就是要有责任感,要推己及人这么一个过程,怎么推己及人,首先自己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一个由近及远,由内而外的过程,这也是我们在成长中不断地强化这个责任的过程,非常重要。
所以在我们中国人的这样的一个思想体系里,成长的过程还有你不断地实现你的理想的过程,它是合二为一的。在这里面我想强调一下,你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伟大的企业家,能够平治天下是最好的,能造福一方也不错,然后如果能照顾好父母,照顾好儿女也是很好。实在不行,我能自立不拖累别人也可以。所以理想无所谓大小,那么在这个方面,不以成败论英雄,只要你忠于你的理想,只要你尽心尽力地履行责任,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在这方面无所谓成败得失,都不重要,最关键的就是你有没有理想,你是不是尽到了责任,就足够了。
所以,可以说我自己写的一句话,理想有高有低,但只要符合仁义之道,就是值得称道的理想,责任有大有小,只要尽心尽力就是好的责任。
我们提到责任的追求,最高的追求就是生命的追求,所有都要回答生死善恶的问题,每个大宗教都是劝人向善的机制,像基督教,伊斯兰教,包括佛教,都承诺人的灵魂是不朽的,我们儒家非常理智,非常现实,承认有生有死。所以对于中国人来说,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就是当我们要面对一个有限的生命的时候,当我们怀着对生的渴望,对死的恐惧的时候,怎么样超越有限,达到无限,怎么能让自己这样一个有限的短暂的几十年,再活上100年的生命能够超越死亡达到永恒呢?这是一个非常非常大的问题,那么中国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实际上非常有自己的特色。从最低的层面上来讲,我们中国人希望通过生物学上,生命的繁衍和延续,来战胜自己的个体生命的有限,因此我们经常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他讲的无后,就是生命的延续中断了,这是一点。
因此重任讲究慎终追远,慎终就是葬礼要严肃认真,追远就是祭祖的时候尽可能保持家谱的完整性。这是很低级的克服死亡带来的有限的恐惧的方式,更高的一个层面是追求不朽的事业。
是通过追求不朽的事业,也就是说你要做出对整个民族非常有利的事情,你通过你的努力让你所在的民族,他的生机更加蓬勃,发展得更加好的话,因为你的贡献使得民族更加好,生命力更加勃发的时候,这时候你的生命力融汇在民族里面,你超越了对自身的死亡。
所以在这方面,中国人有一种非常著名的说法叫三不朽,《左传》记载了两个人在一起辩论,其中一个人说,我们家曾祖父一代是大官,到祖父这一代还是大官,爸爸还是大官,我们家不朽,另外一个人说你不叫不朽,只能说官运没有衰败,什么叫不朽?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退而求其次是立功,再其次是立言,一生中做三件事中任何一件就是虽久不废。
那么这三者都是在追求身后之名,而对身后之名是一个选择,也就是说我们这个文化不通过装神弄鬼,死后灵魂不死下地狱吓唬你做好事,超越无限的生命,非常有限,但是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但是呢,怎么样让有限的生命达于不朽,那么最重要的就是说,你要为他人,你要为这个集体,要为这个社会,为这个人类做出贡献,这个贡献持久造福于他人的话,你的生命就在一个更大的生命中生存下去了,你的作用不断地得到彰显,这个时候实现了永生。所以我觉得中国人处理生死问题,中国人所理解的人生的最高境界非常理性,而且也非常适用于现代的今天。
但是超越死亡最高的境界还不是三不朽,实际上天道,天道是永恒的,当你的所作所为与天道同一的时候,你就是不朽的,天道的核心就是人。所以当你尽到了人的责任,履行了仁爱的精神的时候,你也就达到天道了,那个时候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
中国人不朽,最主要体现在哪里呢?客观上体现在个人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中,社会也要表彰这个东西,这就是不朽,不朽对中国人来说不是单纯记录客观知识的历史事实的一门学科、学问,实际上历史它还是体现了人心和天地的反观,是最公正的,终极的扬善惩恶的天平,中国人总说让历史审判吧,历史会给我公道的,中国有没有天堂,中国人的地狱就是遗臭万年,历史的审判就是上帝的审判,中国人对一切在中国的历史,这样的一种历史观,它充满了这样一种道德的评价,他是孔子做《春秋》以来创立的史学的观点。
最后我想谈一下中国人经常熟悉的两句话,一个是兼济天下,一个是独善其身。在《论语》的开篇里,孔子为我们描绘了三种人生的境界,我想高中生对这几句话耳熟能详,《论语》的第一章第一段。这里面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就是我们通过学习思考,领悟了人生的真谛,确定了理想,时就是有机会实现理想,运用能力,学就是怎么悟到的机会,所以对于一个君子来说,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塑造,社会又给你机会去实现你的理想,那么这是人生最高的境界,也是君子最幸福的时刻,因此孔子说,这个时候不亦乐乎?乐是发自内心的喜悦。
下一个,有朋自远方来,你没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还有几个人理解你,还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不多,要从远方来。还有人相求,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第一种境界好,但是也可以,所以孔子感慨不亦乐乎。
第三种境界君子的命运最不幸,没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还要受到误会,嘲笑和辱骂,这种情况怎么办,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不怨天尤人,行你的君子之道,这时候也是非常非常好,这时候孔子也发出感叹,不亦君子乎?你也是响当当的君子。
因此说人生的境界可以有多种多样,你的一生也可以非常壮丽和辉煌,也可能就是默默无闻,甚至贫困潦倒,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尽心尽力地履行自己的责任就够了,中国人有两句话,一个叫兼济天下,一个是独善其身,都是君子的所为。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希望在座的学弟和学妹们,牢记古圣先贤的话,做一个地地道道的真君子,谢谢你们,再见。
提问:我想问一个问题,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是高一二班的,叫刘晓颖。
康晓光:我理解的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呢,仁爱之心,最后曾子的话说得非常好,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这就是人生的意义,这个问题我和你一样,从小学初中不断地想,经常是一会儿以为想明白了,一会儿又糊涂了,一会儿糊涂呢,又想明白了,每过几年折腾一番,像痨病一样来回翻,到现在我的答案就是我刚才讲的这些。所以这个问题永远没有答案,我记得爱因斯坦当年曾经说过一段话,他说不要拿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去打扰别人。他说年轻的时候这个问题使我感到痛苦,年老的时候这个问题使我感到安慰,
提问:我觉得人生的意义就是在自己死之前不会感到后悔,这一辈子就是有意义。
提问:康老师您好,我有一个问题想问您,现在给您两个选择,当你在像我们这么大的时候,前方有两条路,一条是漆黑一片,也许会充满荆棘,另一条是所有人把成功的经验告诉你了,这是一条没有荆棘直接通向成功的路,您会选择哪条路?
康晓光: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我最近有一个人刚刚去世,苹果的创始人乔布斯,他在大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演讲,叫你去寻得所爱。那么他在这个演讲里面讲了三个话题,一个是幸福,一个是爱,一个是死亡,那么我建议同学们有时间的话,在网上可以随便找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版本。
我个人要是现在回过头来看的话,我觉得我对我现在的职业状况还是比较满意的,因为第一,我做的事情是符合我兴趣的,第二,我通过这样的所作所为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同时又能养家糊口,如果非常具体地说,我想兴趣、事业还有生存,这三个是我们选择一个问题必须要考虑的。但是说,一个人要不要去选择,要不要去探索,要不要去冒险,如果我是你的话,我会选择去探索,去冒险。就是你说的黑路,那也不是黑路,那只不过是有一点朦胧的路。
提问:我想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是没有做成,我的问题是您的第一个人生理想是什么,您什么时候有的这个理想,您是否决定一生都在为之行动。还有一个问题,您刚才说历史是中国人的天堂,我们确实知道,包括一些大师也在说我们中国人现在有一些历史还是像谜一样的,对这个怎么看?
康晓光:先回答第二个问题,是学术性的问题,历史的事件,情况都是搞不清楚,那是学术探讨的问题。那么我们说中国人的天堂在历史中,地域也在历史中,你遗臭万年也是历史就是地狱了。
理想是什么,我懵懵懂懂知道自己的理想的时候,大概是初中,那个时候我们这一代人受的教育就是共产主义的教育,胸怀祖国,放眼世界,解放世界三分之二的受苦人,特别是美国和欧洲的人,就像少先队员的队歌唱的,时刻准备着,那时候的理想就是做一个英雄,为国为民做一些事情。这个我认为他不完全是政策的结果,对于今天来说,这样一种对于天下国家责任的担当,影响是很大的,但是后来在不断地变化,慢慢地找到了具体的着眼点,落脚点,理想是在不断地变化的,随着你的成长,我觉得理想在变化这个不是问题,最恐惧的是没有理想。你有理想,但是理想总在变化,实际上是成长的失败,随着成长,随着自身的外部环境的变化,你的理想也在变化,这个很正常。
提问:康老师您好,听介绍说您大学是学应用数学的,但是今天您讲的是国学,所以我的问题就是说,什么吸引您去学国学,而且我的问题是,您认为学国学对应用数学,您是教经济的,就是有没有很大的帮助?因为我们前两天高考做一篇阅读,就是讲说关于国学对于理科应该是有帮助的,现在有一点点怀疑,对于我们来说,所以我希望您来解答这个问题,谢谢。
康晓光:我2005年从中国科学院到了人民大学,在此之前有人问你学的都是理科和自然科学,为什么对人文这方面涉猎这么多,这么多。我理解专业技术是一些具体的技能和知识,但是每个人需要知识,因为你要谋生,但是呢,每个人都要有文化,那么我觉得刚才你说的国学,是赋予中国人以文化的东西,就是说一个人可以没有知识,但是不能没有文化,文化可能不是一些技能,可能找工作的时候不能给你直接的帮助,但是文化告诉我们,什么叫是非善恶,告诉我们什么是幸福什么是不幸福,什么样的人生是好的人生,我应该怎么生活,这一切是由文化回答你,而不是一门门的技术回答你。
我们今天最大的问题就是,不断地教给人们一些技术,一些技巧,但是对于文化的传承这方面做得并不好,所以我们可能教了很多专业技能,但是怎么样做人,育人这一点做得不太好,我们培养人力资源方面很成功,但是一个成功的人方面却不太好,所以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话,在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对中国的文化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所以无论是读书还是工作,阅读还是伴随终生,这些是伴随你一生的东西,人之为人非常重要的,你的情绪,你的品位,你对人生何社会的理解都和他们联系在一起。我认为一个人必须有文化,你可以没有知识,但是我们现在很大的问题是大家有知识,但是没有文化。
提问:我想问一下理解方面的问题,小时候老师讲推己及人,我就不明白,人的生长环境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心里所想的也都是不同的,我说爱我的父母就要爱别人的父母,可是别人的父母不需要我爱他啊,我怎么推己到他们去?
康晓光:这就是你怎么去具体的原则问题了,假如说你爸爸喜欢吃辣的,别人的父母不喜欢吃辣的,你就非让别人也吃辣椒,肯定不行。但是你爸爸应该吃饱饭,应该有足够的营养,这是没错的,所以当别人的父母温饱没有解决的时候,你给他钱,或者帮助他,让他解决温饱的问题,这个是永远不会错的。
康晓光:第一我觉得很正常,就说明同学们心智是正常的,所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最可怕的是他们不问,或者不屑一顾,这个更可怕,我很成熟,当年都是这么走过来的,问得也很叛逆,这么尖利,这么混乱没有想到的,我觉得这是很正常的。
因为从2005年到现在我在大学里待了6、7年了,他们是高中的学生,跟大一大二的学生区别不是太大,所以经常会碰到用现在他们的话说,把你雷得半死的话,经常碰到,对我来说见怪不怪,正常。
主持人:今天的活动是一个三代的沟通,最后请我们的老校长,姫校长给我们今天的活动做一个总结。
姫庆生:应该说今非昔比,自打王红一站到台上,我脑海里出现的就是30年先的学生、老师和我自己,王红的开场白,康晓光的讲演让我刮目相看,你们同学的提问同样让我刮目相看,人到老年发生了许多变化,一方面他能逐步地变得沉稳、迟钝和健忘,另一方面他们却常常容易愿意回忆,并且也在回忆中有些时候会很激动,很兴奋。我现在就是处在这种心态之中。
回想30年前,王红校友,康晓光校友,就像你们一样,正是你们这个年龄,在这个学校学习,是普通的学生,当然,他们是学生中的佼佼者,他们相对而言更奋发,更自强。30年后的今天,他们已经是国家栋梁之才,王红给你们做了简要的介绍,康晓光已经是在他相应的领域里就是中国文化传统文化的研究,中国发展的研究和非营利组织的研究领域,已经是领军人物,大牌教授。慢慢你们会清楚会知道的,王红也舍弃了稳定、优越的工作岗位,然后走上未来中国助学联盟,应该说是白手起家,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她跟我有很多的短信相互交流,白手起家,现在已经成为在全国有影响的助力公益活动。你们想想看,一个人能聚拢吸引上百位成功人士,知名人士,就像我们看到的,包括你们认识的张辉,杨澜,包括不认识的,都是各界的精英人物,当然所以我说康晓光今天应该说已经成为知名学者,甚至可以说名贯中西,已经达到这种程度,王红已经是一个社会活动家。当年她也曾在这个礼堂里像你们一样在听老师和校长的演讲,但是30年后的今天我是坐在那里认真地倾听他们富有哲理的演讲,这个变化是多么巨大,这个变化使我们这些亲历者该多么兴奋,多少激动,这是我的一种心情。
当然我也要向在座的同学吗说几句话,我要跟你们说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你们能知道,但是我还是要强调,你们要懂得实验中学是一块极富营养的沃土,在这块沃土上,已经一批批的成长起来精英人才,你们已经知道的,50年代曾经有成为国家科学院院士,也和中央委员大概有十几名吧,还有一位是世界科学院院士,在照片中并没有列出来,现在是中国驻华使馆的领事。
现在在80年代毕业生中,又涌现出一批像康晓光、王红这样的,大概你们将来有这个接触,包括何伟、陈硕明和王尚建,他们现在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而且应该说他们更具明显发展优势。应该说30年的变化是令人振奋的,我也希望再过2、3十年,这些令人振奋的变化也会在你们,在台下的在座的同学们身上发生!
今天的你,也许2、3十年后台上的王红、康晓光,关键你们从现在起就必须为迎接这一变化做好应有的准备,祝你们成功!
王红:谢谢校长,回家总是要带一点小礼物,我们要送本书给每个班一本,生命的方向,这里面有29位领军人物真情写作,其中有康晓光的一篇文章,也有我的一篇文章,序言是我写的,现在我和康晓光学长一起送给学生代表,每个班一份。(赠书)今天的回母校就到这里,特别欣慰地看到学弟学妹,我想告诉你们一句话,你们一旦踏入这里的时候,就有无限的希望,因为有无数的康晓光和王红在等待着学弟学妹,谢谢大家,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