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只是一场追逐梦想的旅途
当他站在观众面前时,笔者始终无法让自己相信这个大高个子就是侯斌老师。阳光、开朗、自信、乐观,还有永远都挂在嘴角上的微笑,这一切都很难让人相信这个人曾经遭遇车祸,失去一条腿;更难以让人相信,他就是凭着这仅有的一条腿,跨越了人生的高度,站在了世界之巅。
从侯斌老师一开始讲话,他那种平易近人,幽默风趣的说话风格便深深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带着惊叹佩服,带着疑问好奇,大家开始走进这位残奥冠军的故事,走进侯斌追逐梦想的旅途。
坚持的力量——从不幸儿到世界冠军
九岁时遭遇车祸,失掉左腿;少年时期在残疾人工厂中做搬运工,冒着三十几度的高温工作;后来选择体育时,到一个又一个教练家,请求他们能够指导自己训练;自己独自在没有一个观众的训练场中,一次次的练习,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的爬起......
在侯斌的成长轨迹中,坚持始终是主旋律。没有腿,没有钱,没有教练,甚至没有观众......这些运动员最难以忍受的痛苦,在侯斌的坚持努力之中,被一一克服。他说:“选择了放弃,就是放弃了一切。”于是,他坚持下来了,用自己的坚持而最终站在了世界的舞台上,又因自己的坚持而夺取冠军,绽放出自己的价值。正如美联社记者描述他的那样:“克服、挑战、激励他人,他是一个永远不会停止跳动的人。”
亲情、友情
一个曾经三次站在世界之巅的男人,大家却发现,每每谈到家人、队友,侯斌眼中却总流露出温情。他说,自己刚出事故时,父母因为家里穷,为了给自己治病,只能去承担更多的工作,头发都过早的花白了。而自己却因为年纪小,不懂事,总是惹父母生气。有一次还因为母亲把别人拿来看望他罐头换成了用来给他补营养的鱼、鸡蛋而发火,而原因只是因为他更喜欢吃罐头。他说,自己对父母总是心存歉疚,所以他才会加倍努力,来改变命运,改变贫苦的家境,来报答父母的恩情。
而谈及他的队友时,侯斌则更喜欢用“可爱”来形容他们。当有观众问其原因时,侯斌说:“就是因为他们太可爱了啊!没有他们的可爱,哪有我的现在?”对他而言,自己的队友并不是赛场上的对手,而是训练时的伙伴,比赛时的助手。他特别提到在1996年亚特兰大残奥会上的一位德国运动员,正是在他的帮助下,自己才得以夺取金牌并打破世界纪录,而他们也因此结下深厚友谊,至今还保持着联系。
梦想赢天下
小时候希望有吃不完的罐头,工作时希望能改善生活环境,训练时渴望得到教练指导,比赛时渴望站在领奖台上......一个又一个的梦想见证着侯斌由“一条腿的人”到“世界冠军”的蜕变。依靠梦想,侯斌撑起了自己的一片天。
他说:“每个人都应该有梦想,有梦想才能改变。”他做到了,他改变的不仅仅是自己,还有在场的每一位观众......
侯斌的逐梦之旅,充满着泪水,充满着汗水,充满着感动。在他的旅途中,他遇见了最美的风景,获得了最充实的心灵。侯斌已经不再是一个残疾人,他是一个健全的人,比我们每个人都健全......
鲍峰
梦想、坚持、忘我
5月12日,一阵炎热过后的西安带着温柔的凉爽,小清新式的阳光灿烂,生机勃勃的奔跑着。我拿着花坐在去新校区的车上,心里思索着即将参加的讲座,以及即将见到只闻其名未见其人的侯斌。
先前我对侯斌的认识不多,只因为父亲在刮着台风的家乡告诉我,他的同学兼好朋友侯斌要到西电来做演讲,我自然非常高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便马上答应了邀请,本想在接待上出一些力的,听说有学生会的帮助,便放心了,多了个我说不定还是个累赘。于是在演讲的当天,我买了束花、踏上了去新校区的路。事前就听父亲说起过侯斌,了解到他是2008年北京残奥会的主火炬手,并且人很开朗、乐观,爽快。此次来西电是作关于“梦想”的演讲,我虽然很期待,但对这个主题还是心存疑问,因为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话题。记得小时候写关于“梦想”的作文总是一头雾水,其实我是很想写“老师,我最大的梦想就是不去上学”,但我估计要是真写了,下完课父母肯定和我六目相对,还要听着老女人的唠叨。但随着岁月的流逝,春夏的交替,花谢花开,月圆月缺,我也迎来了大学的最后一年,虽说碌碌无为,无所事事,但我这四年通过阅读报刊杂志,了解时政新闻,并亲身体会,真实的了解到中国的现状,实情及平庸如我的困惑。为什么中国油价天天涨,菜价天天涨,房价天天涨,工资却没有涨?为什么中国大学教育出来的大学生面对世界,竞争力低下,没有创造力?为什么如今世风日下,选秀节目大红大紫,官僚主义蛮横霸道,人们生活在各种压力下,烦躁压抑,年年月月没有终日,幸福感就像你想舒舒服服睡一觉,但蚊子、苍蝇,臭虫就像说好了似的,趁着月黑风高,四下无人,心潮澎湃地享受着你给它们带来的快乐。想着想着,路旁的景色变了,我住了3年的新校区映入眼帘,本想说点啥,突然一美女向我走来,怀着忐忑的心情我驻步看着她,只见她头也不回的坐上我刚下的的士,说了点什么,汽车就像刚加了油一样风尘而去。
演讲在下午4点半开始,与通知我的4点有所出入,但场下已经来了许多慕名而来的学弟学妹,看着他们青葱的面孔,朝气的神情,不由得羡慕嫉妒恨起来。没过多久,主角儿就来了,180+的大个,带着田野气息的绿色T恤,满面笑容地走近大活小剧场,虽然一瘸一拐,但丝毫看不出是一个残疾人。演讲准时开始,首先是主办方之一未来中国的创始人、总干事王红女士致辞,随后播放一段视频短片,介绍侯斌的重要成就与人生事迹,随着一个漂亮的衔接,侯斌挥着双手,像冠军一样,大步从后台走上来,亲切地向大家打招呼,台下一片掌声,我想大家首先是被他的亲切所吸引。在简短的开场白之后,他缓缓地提起自己不幸的童年,在20年前的某天,正值童年的侯斌在学校的运动会短跑上取得第二名的成绩,虽然不是多珍贵,但兴奋的他在回家的路上一直想着怎样与父母分享自己的喜悦,怎想命运对自己如此残忍。醒来的他躺在白色的世界里,看着孤单的右腿,却要在父母面前强装坚强。朋友们都来看他,并带来了他最喜欢的罐头,但有一天他发现累了很高的罐头没了,他大声的向自己的母亲吼叫罐头的去向,他母亲泪眼婆娑地告诉他,她用别人送的罐头,换成鸡鸭鱼等做给他补身子。小小的侯斌就在那时,知道了家人的重要与伟大及其一贫如洗的现实,他知道现在的自己不会给家里带来什么福祉,所以必须自己振作起来,用自己的力量改变自己的人生。
我听说过很多悲剧,但总是感觉离人遥远,没有实感。但真当悲剧摆在你面前时,却又是那么自然与震撼。很少有人体会过独腿的感觉,但一定有单脚跳过,跳着跳着就容易摔倒,摔倒是人本能上非常害怕的一种情况,人会下意识的做出各种动作防止这个情况发生,最普通的就是向摔倒方向伸出另一只脚来支撑自己,但侯斌做不到。一时的悲剧不可怕,可怕的是伴随一生的悲剧。这种深入日常的悲剧会时常提醒他,“你是个没有腿的人”。但随之而来的不仅如此,中国从前到现在,依然还是歧视残疾人的。他说话的对象渐渐少了,渴望交流的他参加了专门给残疾人工作的车间里工作,100个工友中只有6个会讲话,每次工作完的休息时间是他最开心的时光,因为他找到了沟通的对象。就这样坚持了2年,这2年的辛苦繁重的工作经验给了他难得的磨练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塑造。
只要坚持就可以改变命运,这是他对工作的总结,以及支撑他人生今后的信条。现实也证明了他一直手握这个信条不放,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他想参加体育事业,但没有教练肯收他;在无人鼓励的场地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进行各种训练,跳跃,摔倒,跳跃,摔倒,跳跃,摔倒……他为什么不放弃?
“命运是公平的”,他说。在不懈的努力之后,蝉联两届远东及南太平洋地区跳高冠军,并在1996年第10届残奥会田径场上,他跃过1.92米,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那个瞬间,让整个世界为之震撼。而那时他同龄的战友纷纷在那时退出了体育事业,也有很多人劝他放弃,他笑了笑,选择了走自己的路。实现梦想需要信念的坚持,由于坚持,在悉尼和雅典残奥会上,他又连续获得两届残奥会跳高金牌,让坚强不屈的人类精神传遍世界。
他的精神让人折服,他的毅力让人敬佩。但是我依然存有疑惑?难道仅仅是坚持和努力就能做到最好吗?环顾四周,努力的人少吗?从小老师就教导我们勤能补拙,滴水石穿。懂得这个道理,照着这么做的人也不少,但是残奥会主火炬手只有一个,那是为什么选择了他呢?
之后,他说到在训练成为2008年北京残奥会主火炬手时的故事。一开始他们每天训练的内容就是被威亚吊起来锻炼心理能力,有时上,有时下,还不时甩一甩。有一天训练的时候,有位记者想采访他上威亚时真正的心情,他想了想,说“谁上谁知道”。那记者还真就上去试了试,刚开始的10米还可以,到了20米就看见他在那儿蹬腿,上升到30米就开始挥舞双臂求救了。把他放下来之后,侯斌冲上去采访他:“你上去是什么感觉?”。那个记者缓了缓,说:“谁上谁知道”。这勾起了我很多回忆,在我肤浅的人生经历中,不止一次的难以用语言去表达,我某一时刻的心情,或者是难得的经历。唯有吃过臭豆腐的人,才能知道其中的美味。即使你能用语言去描述,也未及亲身去体验来得真切和直接。他人更难通过间接地方式来体会我们自己的酸甜苦辣。即使你把自己的苦难描述得再真实,别人也很难理解,真正的苦与累,只有自己知道。“既然如此,又何必去太过在意呢?”,“你越是在意人生的得失,你心情就越差,自然就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无法投入其中就无法超越自己”,“把为祖国奉献,为祖国争光的心化为我前进的动力,就跳出了自私自利的思想禁锢,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
一语惊醒梦中人。斯,于小我,是沉静;于社会,是冷静。对于如芸芸众生的我,这是一场人生的升华,放下自己,就是放下无必要的包袱,获得一种难得的平静,把为他人,为祖国努力作为自己的动力,就能得到超越自己的力量。对于如今这浮躁的社会,能让更多的人放下自己,关心他人,自然就形成一个和谐美满的世界。
不知不觉,时光如飞过的彩蝶转瞬即逝,精彩的演讲伴随着同学们的掌声,缓缓落下帷幕。我从思索中醒来,享受着侯斌给我带来的震撼与反思。即以此文,表达我对伟大侯斌的敬意与崇敬,受教匪浅,致用今生。
李康 2011年5月15日 |